Hp感染与人类多种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是引起慢性胃炎以及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且与低密度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994年,Hp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Ⅰ级致癌物。
目前Hp在全球感染率超过50%,且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有全国Hp感染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平均Hp现症感染率为56.22%。目前根除Hp的方案主要是包含2种或3种抗生素的联合疗法,随着耐药性的增加,根除Hp的治疗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值,这使得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将目光放在益生菌与Hp根除治疗的结合上,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微环境与Hp感染及致病的关系,为Hp的根除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Hp的致病机制
1996年第1次Maastricht共识会议中提出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方案,抗生素联合大量应用,使得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成为根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Hp对克拉霉素、甲硝哒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四环素、*唑酮的耐药率分别为是28.9%,63.8%,28.0%,3.1%,3.9% 和1.7%。张艳梅等研究表明,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9.8%、57.0%和29.1%。不同国家、地区对不同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各有不同,这还与社会发展、竞争、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
刘颖等对浙江地区Hp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其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分组,结果显示:甲硝唑耐药率为86.8%,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分别为35.1%和22.3%,且女性患者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41.4%)高于男性(28.1%);各年龄组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各不相同,36-55岁最高,为42.0%。耐药性不断增加,则根除率就会降低,有报道显示,随着Hp的耐药率的上升,三联疗法的根除Hp的根除率已低于或远低于80%,甚至低于50%。
根除Hp对肠道的影响
PPI是治疗消化道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PPI的抑酸作用可以降低胃酸的杀菌作用,促进病原菌生长。且长期应用抗生素会使敏感菌数量减少,耐药菌数量增加,破坏肠道微环境,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及菌群失调,出现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而在运用传统疗法根除Hp的同时加用益生菌,可以有效提高Hp的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益生菌对根除Hp的辅助作用
益生菌由Lilly和Sttillwel在1965年第一次提出,与抗生素相反,益生菌被定义为由微生物衍生出来的能刺激其他有益菌增值的因子,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是最常用的益生菌。1989年,Bhatia等首次报道了嗜酸乳杆菌抑制Hp体外生长的阳性结果。
2012年《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联用微生态制剂可减轻或消除根除Hp治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其中益生菌在提高Hp根除率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较其他方案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广谱抗菌性,它不但能提高消化道内其他有益菌的活性和数量,还有防治Hp感染的作用。李萍等采用益生菌与序贯疗法联合应用治疗Hp相关性胃炎,与单纯序贯疗法相比,Hp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序贯疗法组(91.9%比72.6%),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比序贯疗法组低(9.5%比23.3%),Hp复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4%比9.8%)。
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抑制胃肠菌群繁殖,刺激肠道蠕动,减少有害毒素的产生及稳定微生态环境的作用。益生菌有益于根除Hp,其机制为:
①抑制Hp生长,益生菌可能通过分泌抗菌物质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抑制Hp生长。由益生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减弱尿素酶活性、增强胃内酸性环境,损伤Hp菌株的细胞壁,抑制Hp在胃黏膜的定植生长。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均可释放抗Hp活性的细菌素。细菌素既具有抗菌作用,也可以抑制Hp尿素酶的产生。
②竞争性抑制Hp的定植,益生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密切结合,与Hp竞争,或分泌一些活性物质覆盖于胃黏膜表面对抗Hp的黏附与定植。有研究表明,益生菌通过分泌Hp竞争性黏附受体、代谢抗菌物质、稳定胃黏膜和刺激黏附蛋白的表达来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定植。
③抑制炎症及免疫调节作用:Hp感染后导致白介素(IL)-8等的水平升高,引起白细胞趋化及脱颗粒反应,发生炎症反应。
④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益生菌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减少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结语
近年来,由于Hp感染人群众多及其潜在的致病因素,在2014年的京都共识上建议所有的Hp感染患者均需要根治。有效根除Hp的治疗方案应使根除率达90%以上,而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还尚未达到要求。因此,寻找更好的替代或者辅助疗法刻不容缓,而益生菌在根除Hp治疗中具有提高根治率、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优势,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于益生菌辅助治疗的剂型、剂量、作用时间及多种益生菌的选择,仍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
来源:孔祥晔, 欧阳建东. 益生菌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9):6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