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都会在宝宝身上起痘痘,很多妈妈对这些小痘痘分不清。那么如何区分这三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又该如何预防?记者采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希华副教授,让她为我们一一解答。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如何区分
如何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王希华副教授指出,首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发病位置不同。疱疹性咽峡炎仅仅在口腔内出现疱疹、溃疡现象,身体上并没有皮疹;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口腔里有疱疹,然后发展到手、脚心、臀部,甚至长在手背脚背上。
王希华副教授指出,疱疹性咽峡炎也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只是手、足、臀部等处没有出现皮疹而已。也就是说,部分手足口病可能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而至始至终就是没有出现皮疹。但疱疹性咽峡炎不意味着就是手足口病。
按照卫生部的指南: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意思是说,如果只有咽峡部有疱疹,而没有出现皮疹,那么宜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发现出皮疹了,那就是“手足口病”了。
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病情不同。咽峡炎预后(预测疾病发展情况)还是蛮好的,一般4~6天就能自愈,会拖到2周才好的也是寥寥无几,除非是少数EV71感染的疱疹性咽峡炎(为数不多)。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没什么并发症。
EV71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及手足口病有可能发展为重症,通常在发病后1~4天会出现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个别重症儿童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
王希华副教授提醒出现以下状况,尤其3岁以下的宝宝,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及时就诊。
持续高烧: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烧效果不佳,或高烧持续超过48小时;
神经系统异常: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易惊、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肌阵挛(通常出现刚入睡时)、颈项强直、“眼球震颤”( 眼球不停颤动)、急性手脚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正常,如安静状态下(体温正常时)5岁以上儿童>30次/分钟、1岁~5岁>40次/分钟、2月~12月龄>50次/分钟、新生儿~2月龄>60次/分钟视为呼吸增快,如果有持续或反复出现呼吸增快或困难,那么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等;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值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对于手足口病,有没有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王希华副教授指出,谨记十五字预防口诀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还要注意3个原则:
讲卫生:家庭日常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接触:不和患病儿童接触
重防护:人多密集场所游玩后应及时洗手
水痘和手足口病如何区分
如何区分水痘和手足口病?王希华副教授指出,首先,还是发病的位置不同,水痘疱疹是全身性的,一般遍及全身,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也可出现。在发热的同时或是第二天,即可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痘疹,在几小时后,痘疹就变成明亮如水珠的疱疹,个头稍大且皮薄,有痒感。一般病情会持续1~2周。
手足口病的疹子主要分布在手、脚及口腔,躯干很少,个小且颜色更红些,痒感不明显。在低热的同时,还有流涕、厌食、咽痛、腹痛等全身症状。口腔黏膜上的疱疹,大约1-3mm大小,是散在分布的,疱破后即变成浅浅的糜烂、溃疡,灼痛感很明显;手心、足趾背面等易摩擦部位,出现的一般是红色斑丘疹或水疱,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一般病情会持续7~10天。
那么如何正确预防水痘?王希华副教授指出,接种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接种水痘疫苗不能保证不得水痘。但接种疫苗后即使感染水痘发病,其临床表现通常较轻,病程亦较短。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不理想(约60%~90%),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则超过95%。因此,家长们在教会孩子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多喝水,适当运动,多吃蔬菜水果的同时,还要带上孩子去打疫苗,这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