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指出,随着青少年越来越独立,他们不再能很好地应对糖尿病,但其若能接受糖尿病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视这样的生活为常态,则能较好地管理疾病。
来源:国际糖尿病
美国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Elizabeth Babler博士和西雅图华盛顿大学C. June Strickland博士报告了青少年在诊断糖尿病后经历的“心路历程”,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不同的积极视角。与以往关注疾病本身不同,该研究将关注点转向支持健康和维持正常生活。研究者希望这些结果能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及其父母、护理人员有所帮助。
从儿童晚期到青少年早期,坚持每天测4次血糖的患者比例逐渐下降(39% vs. 10%)。这提示,随着越来越独立,青少年更难以管理糖尿病。为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因,研究者对11例11~15岁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调查了其患这种疾病后的经历和挑战。基于访谈,研究者发现他们经历了六个阶段:
●“记住疾病开始”:学会如何管理糖尿病,意识到确诊1型糖尿病后生活发生改变;
●“控制血糖/预防风险”:认识到低血糖和高血糖症状,采取措施控制血糖,必要时寻求帮助;
●“将糖尿病融入家庭外的生活”:在公共场所管理自身饮食和注射胰岛素,讨论疾病,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逐步走向独立”:独立承担糖尿病负担,可能不同意父母对其照护,知道糖尿病很难管理;
●“搞定它”:接受糖尿病是一种新常态,有信心管理好自己的疾病;
●“帮助他人”:开始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并指导他人管理糖尿病。
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很难达到第5个阶段,大多数挣扎在第2~4个阶段,且这几个阶段经常重复。存在的障碍包括确诊后的情绪反应、恐针、尴尬感、在同龄人面前不想“露馅儿”。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推荐建立一种糖尿病管理方法,以期降低青少年的恐针感,应用新技术记录和检测血糖,帮助青少年及其父母共同管理青少年向独立的过渡,获取同龄人和老师的支持。
研究者总结,了解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自我管理疾病的经历。在此基础上,设计多层面干预更可能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进而获得良好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