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患者,与术后正常窦性节律患者相比,术后新发房颤患者30天和1年全因死亡更多。
TAVR术后新发房颤与30天死亡风险增加3倍多和1年死亡风险增加2倍有相关性。同样地,与基线无房颤且出院后窦性节律正常的患者相比,基线有房颤患者1年死亡风险会增加,而30天死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该分析在2016年1月5日发表在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上。
众所周知,房颤是TAVR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0%,在外科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也较常见。房颤不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与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相关性。然而。对TAVR术后房颤临床意义的认识一直存在局限性,该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术后新发房颤对TAVR结果的影响。
新发房颤是死亡率的预测因素
该分析纳入PARTNER试验接受TAVR的1879例患者,其中1262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窦性心律正常,470例基线和出院时存在房颤,113例术前窦性心律正常但是术后出现房颤。
30天时,术后新发房颤的患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最高。而包括再住院、卒中/一过性缺血发作、大出血和主要血管并发症在内的其他终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新发房颤的患者起搏器植入率最高,为12.7%,出院时窦性心律正常患者植入率为5.2%,术前和术后房颤患者植入率为5.1%。1年时,术后新发房颤患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也最高。
房颤与TAVR 术后结果的关系
在多变量校正模型(包括年龄、性别和其他有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中,与基线和出院窦性节律相比,TAVR术后新发房颤是30天死亡率(HR 3.41; 95% CI 1.78-6.54)的预测因素。1年时,术后新发房颤与死亡风险增加2倍有相关性(HR 2.14; 95% CI 1.45-3.10),然而术后持续性房颤与风险增加也具有相关性 (HR 1.88; 95% CI 1.50-2.36)。
Biviano表示:“即使在校正多种变量后,房颤仍然是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素。”
为什么房颤是TAVR术后重要预测因素?研究者表示,房颤或许是整体功能状态的标记物。而Biviano表示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该研究未记录房颤期间心室速率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出院心室反应较低(<90 次/min)的房颤患者,1年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低于心室速率较高的患者。心室反应较快或可减少心输出量,导致心衰、增加再住院。
Biviano表示,基线房颤患者进行TAVR会发生严重瓣膜性疾病,不进行TAVR又不行。未来TAVR或会变的较普遍,但是现在还未达到那个状态,研究者正在精炼、改善TAVR。PARTNER分析是介入心脏病学家和心脏电生理学家结合较好的例子。
Angelo Biviano, MD,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New York, NY)表示:“关于心律失常的TAVR文献重点在心脏传导阻滞和起搏器需求上。但是从电生理角度来看,心脏传导阻滞不仅仅是电生理恶化结果的问题。房颤较常见也需要引起重视。”
译自:http://www.tctmd.com/show.aspx?id=133510 原文标题:A-Fib Diagnosis After TAVR, Particularly When New-Onset,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Mortality 翻译:Ada 转自:医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