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1-5 15:18:5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按理说,病人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花宝金教授却表示,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治已病”繁荣的背后,是“治未病”的隐忧。花教授表示,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黄帝内经》所说:“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智者深谙防患于未然的道理,擅长御敌于国门之外,御病于未发之时。“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但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虽然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


美国心脏协会对目前的医疗状态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有专家表示,医改的顶层设计,第一个大事就是要把重点转向“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是整个卫生部门医疗工作转型的大是大非的问题。“预防为主”其实在解放后就提出了,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仍强调了这一点,但是就是不够重视。从医疗经费投入上看,发达国家用于防病的占了1/3,中等的也占百分之二十多,中国在10%到12%之间徘徊。


对于大型公立医院,今后应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对于政府,可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不仅要向医院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为全民健康保险“买单”。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医疗是个越填越大的无底洞,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来源于环球医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