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三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于上海圆满落幕,会议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李大金教授及郭孙伟教授接受了“医学界”的采访,在这次采访中,专家们将临床经验做了精彩分享。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改变CA125为主理念,强调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
魏丽惠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针对在诊断卵巢癌时,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查特异性较差,很多临床医生存在疑惑,需要检查哪些标志物有助于临床诊断以及需要检查的周期这几点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既往卵巢上皮性癌强调以检测CA125为主联合检查。其实当患者肿瘤发生腹腔或者肠外肿瘤转移时,CEA、CA199等都会发生变化。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在化疗期间和复发后,肿瘤标志物的肿瘤种类也发生变化,且提示在卵巢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种类发生改变与药物耐药性有关,从而提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个体化差异。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在治疗监测和随访期间,应改变既往检测CA125为主理念,强调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包括CA125、CA199、CEA、CA72.4、CP2和HE4。
一般在化疗前需全面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化疗期间每个疗程进行复查评估。晚期卵巢上皮癌的患者一般行6-8个疗程的化疗,在3-4个疗程后结合影像学检测对化疗疗效进行初步评估。
当妊娠遭遇宫颈癌,兼顾肿瘤治疗规范及对胎儿的影响
华克勤教授
对于罹患早期宫颈癌的孕妇,华克勤教授建议:肉眼不可见的早期浸润宫颈癌,较少影响肿瘤预后,可选择密切随访,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肉眼可见的早期浸润癌若延期治疗,将增加胎儿和母亲的风险,为了孕妇健康,常需根据孕周大小来决定保留或放弃胎儿,传统治疗方法建议孕妇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或放射治疗。
当妊娠遭遇宫颈癌时,治疗过程中应保证肿瘤治疗的规范性,综合考虑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生存率、个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按照国际上基于循证医学的宫颈癌治疗指南来指导治疗。若条件允许,也可选择保留胎儿及子宫体的手术治疗方案。对于医生而言,宫颈癌手术难度增大,需兼顾肿瘤治疗规范与手术对胎儿的影响。若胎儿孕周大于20周,可选择先期化疗控制肿瘤的生长。
母胎免疫机制对指导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李大金教授通过“医学界”向各位医生同行们主要介绍了母胎免疫机制对指导临床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早产、胚胎中晚期的妊高症(子痫前期)等疾病都源于滋养层细胞的功能障碍,母胎免疫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对这些疾病认识及治疗。
值得强调的是,关于母胎免疫机制3个关系要弄清
1、胚胎通过滋养层细胞直接与母体交互对话,同时也诱导并调节蜕膜免疫细胞对于胚源性抗原的耐受。
胎儿来源的滋养层免疫细胞和母亲蜕膜里的免疫细胞交互对话,诱导母亲蜕膜的免疫细胞对胚胎来源的滋养层抗原耐受。滋养层细胞不仅仅作为抗原被母亲的免疫细胞识别,更重要地是它主动发出信号来调教、调理、训导、教育母亲的免疫细胞。
2、蜕膜细胞与滋养层复杂地交互对话维系母胎非免疫关系。
滋养层与蜕膜交互对话引导滋养层细胞入侵母亲的子宫内膜。早期妊娠发育过程中,滋养层细胞和蜕膜细胞有交互作用,蜕膜细胞主要接受孕时卵巢释放的激素对它的作用,也就是说蜕膜细胞是卵巢激素的感受器。
3、蜕膜细胞因子与募集来的细胞因子之间的对话
蜕膜免疫细胞与滋养层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募集的外周细胞因子与蜕膜本身的细胞因子之间的对话,有养育免疫细胞的作用,帮助滋养层细胞进一步教育母亲来源的免疫细胞。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有效预防吗?
郭孙伟教授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较常见,国内的诊治现状如何?”做了如下阐述。
郭孙伟教授指出:国内三甲/教学医院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基本上是根据国际诊治指南,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对一线药物不敏感及症状严重的患者,主要以手术为主,其次为药物治疗,手术方式主要采用腹腔镜。在美国以机器人手术治疗现在较常见。欧美对发生在直肠部、阴道后部等深部子宫内膜内异症患者还采用激光或等离子作为能源进行手术,目前,国内和欧美同行相比,还存在较多的差距。尽管就患者人数来说,中国很可能是世界第一且手术熟练程度较高,但在制定诊治指南,现在还没有话语权。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上每年以10%的复发率递增,如何有效预防呢?
郭孙伟教授强调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把所有病灶彻底去处。目前,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理有多种假说,所以术后药物治疗能否降低复发率还存在很多争议。此外,郭教授还向“医学界”透露,他与本院刘惜时教授合作正在开展一项研究,可以利用标志物来判断内异症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高低,以期用来指导临床工作。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