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的
高血压以继发性高血压为多,约占所有高血压患儿的80%,继发性高血压以肾性高血压为主。肾性高血压分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
高血压两大类,肾实质性高血压约占所有继发性高血压的80%,肾血管性高血压约占继发性高血压的12%,其中以肾动脉狭窄最常见。
1
临床表现
1.1 肾实质性高血压 主要为急
慢性肾血管肾炎、肾盂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多囊肾和先天性遗传性肾炎等。
1.2 肾血管性高血压 以肾动脉狭窄引起者较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小者仅为10天,多数为体检时发现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血压较高,
药物不能控制。临床体征: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在肋椎角可闻及血管性杂音,约50%患儿有此杂音,最好用钟型听诊器在接近上中腹部中线肋骨缘处逐渐移到患侧季肋部听诊。对拟有肾血管性高血压患儿需常规测量四肢血压和触扪桡(rao)动脉、足背动脉,判断是否消失或减弱。
2
诊断2.1 肾实质性高血压的诊断 首先需详细询问病史及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家族史及各种能引起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尿常规检查可有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泌尿系感染者可有白细胞,尿培养可阳性,菌落计数>105/ml。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狼疮肾、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及乙肝相关肾炎可有补体C3下降,肾功能可有不同程度变化,B超及肾脏X线平片有助于判断。
肾组织活检是明确肾实质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及预后的关键性诊断手段。陈新民等研究发现: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和新月体肾炎全部出现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异常;局灶节段硬化型肾炎62.5%有持续性高血压,25%出现一过性高血压,62.5%有肾功异常;系膜增殖性肾炎仅50%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而微小病变型无高血压出现。目前认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肾脏
病理的重要中间终点指标,它的出现常常预示着肾脏病理损害进入不可逆阶段。
2.2 肾血管性高血压 以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尤重视了川崎病大动脉炎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如出现激动、呕吐、生长停滞可为幼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应予警惕。有人提出:高血压、血管杂音、无脉或弱脉是诊断大动脉炎的3个重要体征。下列3个步骤是明确诊断的方法。
2.2.1 定性筛选检查 ⑴
超声检查:最好做彩超检查。正常14岁以下肾脏长径的公式为:年龄/2+5,如一侧肾脏长径小于对侧1.5cm以上,则极可能为单侧肾动脉狭窄。⑵血浆肾素活性(PRA)测定:如周围循环肾素值每小时<ngAI/ml,基本可除外肾血管性高血压。⑶血管紧张素Ⅱ测定、肌丙素试验肌巯甲丙脯酸试验,后者对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
2.2.2 病变侧的定位 同位素肾图:阳性率为70%~75%,但假阳性率达12.5%~30%。⑵肾显影:用99mTC-二巯丁二酸钠作肾功能或γ照相可了解肾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功能。⑶快速连续静脉系造影:阳性率约为80%。
2.2.3 确诊检查 ⑴肾动脉造影:可显示病变侧是单侧还是双侧,并可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对
治疗很重要。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更精确看到肾动脉的分支病变,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动脉血栓、急性肾功能衰竭等。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及浓度,图像清晰,所需
时间短,危险性小。
最后判断肾动脉狭窄是否为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可做肾静脉肾素测定。
3 治疗
降低血压是防止肾脏损害、减轻或阻止肾脏病变慢性
进展的有力措施。
3.1 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治疗
3.1.1 透析患儿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是血透过程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占31.8%,其原因除原发病本身外,需注意寻找及排除透析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如血容量问题等。治疗上主要为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等。
3.1.2 肾移植后高血压的治疗 如为排异所致者常伴有氮质血症,针对排异治疗可控制高血压;如为激素所致者,可改为隔日口服,或改为环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如为移植动脉狭窄所致者,可采取血管再造术解除高血压。
3.2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因治疗
3.2.1 经皮血管扩张术(PTA) 肌纤维发育不良或异常者首选。
3.2.2 肾自体移植术 腹主动脉狭窄或大动脉炎病变时不宜做此
手术。
3.2.3 其他治疗方法 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动脉腹主动脉旁路手术(或架桥手术)、脾肾动脉吻合术等。
总之,目前
外科手术及导管疗法是肾血管性高血压病因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如
病例选择适当,多数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