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1. 发热不同病理生理阶段临床表现有差异 表现为: 体温上升期:可有畏寒或寒战,肢体末端发凉或出现花斑纹。 高温持续期:患儿高热,皮肤潮红而灼热、气促、烦躁,自诉头痛、口渴等。 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时可呈骤降型或渐降型,数小时内骤退或数天内才能降至正常水平,骤降型病人于体温下降时常大量出汗,故较易发生虚脱或休克。 2. 感染中毒症状 部分严重感染者除高热外,还伴随食欲差、疲倦无力、嗜睡。 3. 其他 可有咽喉不适,或伴有肌肉酸痛、腹痛。
紧急情况评估
根据以下情况评估是否为高风险或需紧急处理的患儿: 1. 发热患儿是否存在以下异常表现: (1)新生儿及小婴儿,激惹或哭闹难安抚、肌张力下降、活动减少、嗜睡、面色苍白或前囟饱满。 (2)超高热,或高热持续不退,难以降到<38.5℃。 (3)皮肤异常表现,如瘀点瘀斑、蜂窝织炎或病毒疹。 (4)呼吸窘迫或发热难以解释的心率增快、CRT≥3秒、心率减慢及严重心律不齐。 (5)免疫功能异常,如有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如皮质激素、化疗骨髓抑制者。 (6)伴有一次以上抽搐表现。 (7)流行病高峰期出现高热,且有严重感染性疾病接触史者。 2. 根据下述情况进行急诊分级,Ⅰ级、Ⅱ级均为紧急处理病人。 (1)急诊Ⅰ级:发热同时伴精神状态差、循环改变者。 (2)急诊Ⅱ级 <3月龄体温>38℃。 任何年龄体温>38.5℃,伴有明显精神差等感染中毒表现。 体温>38℃,粒细胞缺乏者。 (3)急诊Ⅲ级:3月龄~3岁,体温>39℃,外观尚好。
重点病史询问
1. 体温具体变化包括热峰、间期、用药情况。 2. 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萎靡及其出现时间。 3. 饮食情况或食欲变化,是否拒奶。 4. 周围环境情况 包括温度、居住、个人穿衣情况。 5. 预防接种是否按计划进行,近日有无接种疫苗。 6. 流行病/传染病接触史、诊疗情况包括抗生素使用。 7. 既往住院史,是否长时间重症监护治疗,是否早产。 8. 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紧急处理
1. 超高热及持续高热处理 超高热或持续高热,伴明显中毒症状,立即退热处理,使体温尽快降至39℃及以下,或一般情况好转。 (1)药物退热:药物通过降低内生致热原的产生,使抬高的体温调定点降低而发挥作用。 1)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最大<600mg),如有肌内注射剂型,首选肌注;或口服给药,间隔时间≥4小时,每天最多4次(最大2.4g/d)。 2)布洛芬5~15mg/kg(最大<400mg) po q6h,每天最多4次。 3)上述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因有效性或安全性数据有限,并且存在肝或肾损伤风险(尤其在容量不足时);但在严重持续高热时,可以考虑退热剂交替使用:先用布洛芬10mg/kg,4小时后给予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或先给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4小时后给予布洛芬5mg/kg,两者交替使用一般不超过3天。 (2)物理降温:应用温水擦浴,或腋下、颈部等处放冰块降温。 (3)补充液体:降温同时适当补充液体,口服或静脉途径依患儿病情而定。 2. 隔离防护 疑似传染病、粒细胞缺乏或免疫缺陷者立即隔离,避免感染扩散,医护人员做好防护,并抗感染治疗。
3. 防治抽搐 有热性惊厥史,体温>38℃患儿,立即退热处理。
经改编摘取自《儿科急症救治临床指引》 来源丨人卫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