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9-14 11:33:05 |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 2013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制定了《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建议》 [1],近年来又有新的认识。为了提高儿科及相关专业临床医师对 TD 的规范诊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制定此实用版,并更新了 TD 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部分用药,增加了难治性 TD 的治疗、TD 教育干预和预后评估等内容。

1 临床表现

1.1 一般特征 TD 的起病年龄为 2~21 岁,以 5~10岁最多见[2],10~12 岁最严重[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1.2 抽动分类及特点
1.2.1 抽动分类 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2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4]。 40% ~55% 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sensorytics),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5],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

1.2.2 抽动特点 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6]。(1)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2)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3)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4)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5]。

1.3 共患病 约半数患儿共患 1 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7],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ies,LD)、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睡 眠 障 碍 ( sleep disorder, SD)、情 绪 障 碍( emotional disorder, ED)、自 伤 行 为 ( self-injurious behavior,SIB)、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暴怒发作等[3-4]。其中共患 ADHD 最常见,其次是 OCD。 TD共患病越多,病情越严重[5]。共患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7]。


2 诊断
2.1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 分为短暂性 TD、慢性 TD 和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TS)3 种类型。其诊断标准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ICD-10) [8]、《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版 (DSM-5) [9]和《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 3 版(CCMD-3) [10]。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DSM-5 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短暂性 TD:(1)1 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2)病程短于 1 年;(3)18 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慢性 TD 或 TS 的诊断标准。慢性 TD:(1)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病程中只有 1 种抽动形式出现;(2)首发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 1 年以上;(3)18 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 TS 的诊断标准。

TS:(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 1 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2)首发抽动后,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 1 年以上;(3)18 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有些患儿不能归于上述任一类型诊断,属于尚未界定的其他类型 TD,如成年期发病的 TD(迟发性 TD)。而难治性 TD 是近年来小儿神经/精神科临床逐渐形成的新概念,尚无明确定义,通常认为是指经过*硫必利、阿立哌唑等抗 TD 药物足量规范治疗 1 年以上无效,病程迁延不愈的 TD 患者[2,11]。

2.2 辅助检查 TD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共患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因此,详细询问病史是正确诊断的前提,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检查;可选择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影像、心理测验及实验室检查,目的在于评估共患病及排除其他疾病。
TD 的辅助检查结果一般无特征性异常,仅少数 TD 患儿可有非特异性改变;如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少数 TD 患儿背景慢化或不对称等,主要有助于鉴别癫痫发作;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在于排除基底核等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12];心理测验有助于判别共患病。评估抽动严重程度可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13]等进行量化评定,其 TD 严重程度判定标准:YGTSS 总分 <25 分属轻度,25~50 分属中度, >50 分属重度。

2.3 诊断流程 临床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检和相关辅助检查。应与患儿直接交流,观察抽动和一般行为表现,了解症状的主次、范围、演变规律及发生的先后过程,具体诊断流程见图 1[5]。
3 鉴别诊断
肌张力障碍也是一种不自主运动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亦可在紧张、生气或疲劳时加重,易与TD 相混淆,但肌张力障碍的肌肉收缩顶峰有短时间持续而呈特殊姿势或表情,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较为恒定。诊断 TD 还需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心因性抽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14]。
多种器质性疾病及有关因素也可以引起 TD,即继发性 TD,临床应加以鉴别。继发性 TD 包括遗传因素(如 21-三体综合征、脆性 X 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感染因素(如链球菌感染、脑炎、神经梅毒、克雅病等)、中毒因素(如*、汞、蜂毒等中毒)、药物因素(如哌甲酯、匹莫林、*、*、卡马西平、*、苯妥因、拉莫三嗪等)及其他因素(如脑卒中、头部外伤、发育障碍、神经变性病等)[15]。

4 治疗方法
TD 的治疗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targetsymptoms),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16]。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对于轻度 TD 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密切观察;中重度 TD 患儿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而有些患儿靶症状是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需在精神科医师等多学科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4.1 药物治疗 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 TD 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 受体激动剂及其他药物等[17]。药物治疗应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

4.1.1 常用药物 儿科临床医师常用治疗 TD 的 5 种药物见表 1,表中标签外用药是指超病种和超年龄适应证范围用药,用药前应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并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亦有文献报道托吡酯(Topira-mate) [14] 、丙*钠(Sodiumvalproate) [18] 等药物具有抗抽动 作 用。其 中 丙 戊 酸 钠 治 疗 剂 量 为 15~30mg/(kg·d),2 次/d 或 3 次/d,注意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托吡酯治疗剂量为 1~4mg/(kg·d),2 次/d,应注意食欲减退、体质量下降、泌汗障碍、认知损害等不良反应。

4.1.2 治疗方案 (1)一线药物:可选用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19] 。从最低起始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1~2 周增加 1 次剂量)至治疗剂量。(2)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 1~3个月,称为强化治疗。(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 6~12 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 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4)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 1~3 个月。用药总疗程为 1~2 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5)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抽动症状改善,难治性 TD 亦需要联合用药。(6)如共患 ADHD、OCD 或其他行为障碍时,可转诊至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4.2 非药物治疗
4.2.1 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20] 。轻症TD 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15] 。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21] 。
4.2.2 教育干预 在对 TD 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22] 。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4.3 难治性 TD 的治疗 在排除诊断错误、选药不当、剂量不足、不良反应不耐受、用药依从性差等假性难治性 TD 后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联合用药、尝试新药、非药物治疗、共患病治疗等。其中联合用药包括抗TD 药物联用、抗 TD 药物与治疗共患病药物联用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也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联用。已有报道治疗难治性 TD 新药包括新型 D1/D5 受体拮抗剂(如依考匹泮)、囊泡单胺转运体抑制剂(如四苯喹嗪)、尼古丁类药物(如美卡拉明)、*类药物(如四氢*酚)、谷氨酸类药物(如利鲁唑)、γ-氨基*、非那雄胺、欧米珈-3等[23] 。也有报道显示对于一些药物难治性 TD 患儿,可尝试 重 复 经 颅 磁 刺 激 (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electrothera pystimulation,CES)、脑 电 生 物 反 馈 ( electroencephalo grambiofeedback)等神经调控疗法;少部分可考虑转诊至 神 经 外 科 行 深 部 脑 刺 激 ( deepbrainstimulation,DBS) [24] ,但属于有创侵入性治疗,主要适用于年长儿(12 岁以上)或成人难治性 TD。应用多受体调节药物联合治 疗 或 探 索 新 药,已 成 为 难 治 性 TD 治 疗 的 趋势[25] 。通常对于难治性 TD 患儿,需要寻求多学科协作(MDT),及时转诊至儿童精神科或功能神经外科治疗。

5 预后评估
TD 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 18 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 TD 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TD 患儿到成年期的 3 种结局[3] :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 ~50% 的患者病情减轻;5% ~10% 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TD 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26]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