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睡眠模式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吗?是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每种学习行为都适用这条规律。下面,我们就按照婴儿、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这三个年龄段逐一观察、分析一下那些完全正常的、健康的孩子的睡眠情况。
1、婴儿期
康涅狄格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宝宝的快波睡眠时间的长短和“安静觉醒”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当宝宝处于安静觉醒状态的时候,你会发现,宝宝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看上去很机敏,不笑也不皱眉头,对周围的事物很关注。有一名4个月大的宝宝经常处在这种安静觉醒的状态。妈妈这样形容他:他是一个观察家和思想家。这个比喻很恰当。安静觉醒的宝宝,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斯坦福大学关于睡眠发育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大脑发育程度不是影响婴儿快波睡眠时间长短的唯一因素。环境对于宝宝快波睡眠的影响也很大。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表明具体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宝宝的快波睡眠时间。而只是大概指出,父母抚育婴儿的方式会对婴儿的睡眠模式、快波睡眠时间多少以及安静觉醒时间的长短会有影响。
而经常处于活动觉醒状态的宝宝,很可能伴有缠人或脾气不好的问题。宝宝爱哭闹,常常是由体内化学物质不能达到平衡所致,如黄体酮、皮质醇等。研究表明,如果婴儿体内皮质醇过多,会导致婴儿处于活动觉醒的时间更长。无论对于成年人还是对于幼儿来说,体内的化学物质、睡眠模式以及清醒时的行为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而且,爱哭闹的宝宝作息一般没有规律,无法对事物集中注意力。对两三个月大的婴儿的一项研究表明,作息、活动不规律,对事物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婴儿,学习新事物的速度也相应要慢。而且,那些伴有缠人或者脾气不稳定特征的宝宝,每次睡眠时间都很短,作息活动不规律,不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效率不如那些不用大人太操心就能安然入睡的宝宝。前者很容易变为缺乏睡眠、疲倦但是多动的宝宝,看上去要比同龄宝宝显得大
打盹对宝宝很有益处。我在研究中发现,宝宝白天睡眠时间的长短与宝宝对事物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关联紧密。宝宝白天打盹时间长,对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相应地要长。他们安静觉醒的时间长,学习新事物也快。而那些白天不怎么打盹的宝宝,要么昏昏欲睡,要么又哭又闹,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对于长时间打盹是怎样促进宝宝学习社会化技能或与外部刺激相协调的,我们还不得而知。现在宝宝们常要参加游泳班、亲子班、婴幼儿训练班等。在这些活动和课程里,爸爸妈妈们几乎不会考虑宝宝是否打盹的问题。这样好吗?如果宝宝不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对宝宝不利吗?宝宝会因此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学前班或私立学校吗?不是这样的。
千万不要因为宝宝在这些精心组织的活动里花了大量时间就忽视宝宝与生俱来的高度的社会意识。事实可能是,是否参加这些婴幼儿训练班对宝宝无关紧要,受益更大的反而可能是宝宝的父母:在婴幼儿训练班上,家长们可以相互交流,以免长时间待在家里照顾宝宝而疏于社会交流。
2、学前儿童期
那些小睡质量高的3岁大的孩子适应力很强。适应力是学校培养孩子的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评判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指标。孩子小睡时间越短,适应能力越差。事实上,那些白天从来不小睡的孩子,没有适应能力。而恰恰是这些白天不小睡,没有适应力的孩子,晚上总要醒。
我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形成了短促的睡眠模式,即便5个月大的时候脾气很好,在3岁的时候也要变得脾气暴躁。相反的是,如果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睡眠模式,即便孩子在5个月大的时候敏感爱闹,到了3岁的时候脾气也会变得很招人爱。我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是因为父母阻碍或培养了孩子好的睡眠习惯。
3、学龄儿童期
1925年,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之父刘易斯. M. 特曼博士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天才的发生学研究》。在书中,他对600多名IQ超过140的儿童和2700多名IQ低于140的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数据表明,智商高的儿童睡眠时间长。
79年过去了,特曼博士的研究在方案设计、执行以及完整性方面,卓然依旧。1983年加拿大的一个睡眠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特曼博士的研究成果:智商高的儿童总睡眠时间长。他们都认为,智力超群的儿童每晚睡眠时间要比同龄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长30~40分钟。
路易斯威尔大学医学院对一组双胞胎进行了研究。这些双胞胎中的一个每天睡眠时间长,而另一个睡眠时间短。这些双胞胎到10岁大的时候,睡眠时间长的那个阅读能力、词汇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比睡眠时间短的那个强。而对富有创造力的成年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缺乏睡眠降低创意和行为的质量。睡眠虽然占用了人们清醒的时间,但是它使人生更丰富。
如果你经常下班后为了让孩子陪你玩,或者因为孩子不愿意上床睡觉,就推迟孩子上床睡觉的时间;如果你经常为了带孩子去拜访朋友而减少孩子小睡的时间,那你一定要明白,这样做后患无穷。偶尔这么做倒没什么关系。但是长年累月缺少睡眠和小睡,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睡眠缺失累积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