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患者,女,53岁,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2.0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第2天用药20分钟后,患者手背穿刺部位静脉出现红肿,从进针处开始,逐渐沿静脉向上走行,药液经过处静脉呈一条红线,触之疼痛,屈伸臂时疼痛处静脉有牵拉感。临床考虑为输液所致静脉炎,经微波治疗仪理疗20分钟,每天2次,3天后症状好转。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进行药物治疗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局部疼痛、红肿、水肿甚至硬结,或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少数患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药物或其他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而引起的化学炎症性反应,发生率高,既增加患者的痛苦,也给治疗带来麻烦。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输注药液的浓度较高、刺激性强、渗透压高或输注滴速过快,超过血管的缓冲应激能力。
2.环境、药液的温度过低或过高,药液中结晶或不溶性微粒等异物的影响。
3.选择穿刺的静脉血管太细小、弯曲,使药物在血管内局部停留时间较长,持续刺激血管。
4.穿刺操作不熟练,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和刺激。
5.患者的过敏体质和个体差异。
静脉炎的预防
1.选择易于固定、弹性好、管径粗直、血流通畅的静脉,从远心端到近心端,从背侧到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避开关节、韧带和神经处的血管,便于穿刺和观察。不宜选择有硬结或红肿、末梢循环差的静脉,避免使用有病变的部位。
2.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尽可能减少穿刺损伤,不宜在同一条静脉上短距离反复穿刺。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的输液。
3.输注渗透压高、刺激性强及抗肿瘤药等药物时,宜选粗大静脉穿刺。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接输液器进行穿刺,待注射针进入血管腔,回血满意并确认无外渗外溢后,固定好注射针,再换需输注的药液,输注完毕时,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20ml冲洗静脉后拔针。
4.在寒冷的冬季,在穿刺前5分钟,先摩擦穿刺部位或用热毛巾湿敷、热水袋热敷,或用2%山莨菪碱溶液外搽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cm局部浅表静脉,使其扩张,穿刺成功后注意对穿刺部位保暖。适当调节室温和药液的温度,因病情需要快速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时,可将药液加热至25~32℃,以减少结晶及自然因素对局部血管的刺激,药液黏度下降,血管管腔扩张,滴速加快。
5.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开始时速度宜慢(每分钟l0~l5滴),滴注5分钟后如无不适感觉,逐渐将滴速调整至老年人、儿童、心功能不全者每分钟20~40滴,一般成人每分钟40~60滴,使静脉中的血液充分稀释药物,同时,嘱患者不要自行调快滴速。
6.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尤其是应用上述易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时,应全程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情况,注意发生迟发性静脉炎的可能。
静脉炎的治疗
一旦发生静脉炎,首先应减慢输液的滴速,观察静脉炎的发展情况。如果症状减轻或消退,则继续输液,否则应停止滴注。
症状较轻的,可嘱患者用热毛巾湿敷。症状较重的可采用25%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更换1次,适度抬高患肢,以缓解局部血液循环。也可采用红外线治疗仪或微波治疗仪局部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在抗肿瘤药静脉输注过程中,如果注射部位有刺痛、烧灼或肿胀,则提示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用注射器从输液给药部位尽可能抽吸外渗的药液,放线菌素D、长春地辛、紫杉醇等外渗可用 1%普鲁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在24小时内不可采用热敷,只能用25%硫酸镁溶液湿敷或冰块冷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