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尽早确定致病原,增强用药的针对性 临床滥用抗菌药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用药缺乏针对性,未明确致病菌而盲日用药。而合理用药的关键正是基于尽早确定致病原。为此,对于细菌感染,特别是中度、重度感染在使用抗菌药之前应及时规范地收集相应的临床标本,培养、分离、鉴定致病原,并测定其药敏,有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但是少数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必要的病原学诊断常规,遇到严重的细菌感染只求选用广谱、新型、昂贵的抗菌药物,而忽视病原诊断,致使细菌检出率低,且缺乏可信性,难免盲目用药。例如,肺炎患者作痰培养前并未清洁漱口,未能收集深部痰,将含上皮细胞为主的痰液或久置的标本作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致得出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导致不合理用药。 药学工作者应提醒临床医生别忘了明确致病原。要学会分析培养的结果。没有任何感染临床表现的细菌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常为污染菌、正常菌群或寄殖菌,这种情况不必应用抗菌药物。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是积累抗感染化疗经验的基础。故应不断提高依据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的特点,正确判断致病菌性质的本领。例如,严重感染患者出现迁移性脓肿,多考虑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等引起,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消化链球菌、类杆菌产生的肝素酶有助于细菌扩散入血;如果感染的部位有气体产生,感染多由厌氧菌所致;剧烈的腹泻患者,若大便镜检未见脓细胞、白细胞,这常提示为弧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等产肠毒素细菌所致的非入侵性腹泻。 对于致病菌不明的感染,可按经验疗法确定首选药与替代药。经典参考书中介绍的抗感染经验疗法正是根据患者感染的部位、年龄、病史与临床表现,结合本地区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最可能的致病菌种类,从而选择用药方案的。在注意送检细菌的同时,经常参考经验疗法选用抗菌药物是合理用药最实用的途径。 二、注重将抗菌药物最突出的药理特点用于临床 为获得最理想的用药疗效,应采用最佳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因此,必须选用针对致病菌抗菌作用强,药物到达感染部位浓度高,而不良反应少,价格适宜的抗菌药物品种。对每一种抗菌药物来说,应将其最突出的特点用于临床。这些特点主要从抗菌特点、药动学特点和安全性考虑。例如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具独特的抗菌活性,故临床上主要用于这些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虽然抗菌谱极广,若病原菌不明的感染都选用,则易造成滥用。碳青霉烯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所产生的各种钝化酶包括对于ESBL稳定,故主要用于革兰阴性产酶菌、多重耐药菌为主所致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对于不同部位,特别是药物难以透入的部位的细菌感染,更应考虑抗菌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例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必须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骨组织感染宜根据致病菌选用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旱。药师应熟练掌握主要的抗菌药的突出的药理特点。 抗菌药物的次要特点一般不应单独用于临床,原因是疗效不如其它更合适的品种。如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谱虽广,但多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更为突出,临床上一般不用于单一的阳性菌感染,因为第一代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品种的疗效更优。某些医生以为掌握几种广谱抗菌药便可对付许多致病菌所致的感染,这对大多数病例只会获得较差的疗效,如遇到危重病可能会丧失抢救的时机。 三、按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况选用抗菌药 不同的人群主要脏器的生理或病理状况不一样,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过程不同,在选用抗菌药时应预先考虑。 老年人的细菌感染宜用杀菌剂,常用β—内酰胺类,避免应用毒性明显的药物。剂量比其他成人为低,可按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应用抗菌药需按体重计算剂量,而新生儿需按日龄调整。不宜选用毒性大的药物,最安全的品种也是β—内酰胺类。 孕妇宜选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磷霉素等抗生素,剂量略高于成人常规量。慎用林可霉类。避免应用对胎儿有影响的品种,如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磺胺、呋响类、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药物浓度高,且对乳儿有影响的品种有磺胺、THΒ、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乳妇在应用时应暂停授乳。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在乳汁中浓度低,对乳儿安全,故可授乳。 肾功能不全者宜选用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或虽经肾排泄却无明显毒性的抗菌药,如大环内酯类、利福平、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磷霉素等。主要经肾排泄,又有明显肾毒性的品种必须减量,包括氨基糖苷类、万占霉素类、多粘菌素类等。 肝功能不全者选用大多数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多粘菌素、磷霉素等较安全。 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用药前应尽力作相应病原检查,且尽早进行经验疗法。宜选用杀菌剂,以静脉给药。较重感染应联合用药,同时给予免疫疗法。 为临床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 药学工作者不仅应熟悉抗感染化学疗法的原则和抗菌药的特点,并应该深入临床第一线了解临床,贴近临床,寻找为临床服务的载体。 组织学术活动,出版药物介绍刊物,普及抗菌药物知识,提供咨询服务。 主动深入病房,针对使用抗菌药的病例,协助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合理制定用药方案,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建立抗菌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建立必要的血药浓度监测手段,提供药物剂量测算查阅网络服务。 通过药事委员会严格管好抗菌药进药品种、质量与数量,杜绝药品回扣。弘扬“一切为病人”的医风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客观评价每种抗菌药,避免药厂干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