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还可能产生上腹部烧灼感和反酸等症状,且有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尽管查不出相关的器质性病变,但这些症状往往经年累月,持续或反复地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其症状的分析,胃动力不足应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始动因素;胃食管反流可能是造成患者消化道症状加重的促发因素;以失眠、抑郁为代表的精神症状,则可能成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因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增强胃动力、抑制胃食管反流和抗抑郁等,成为多数患者所需要的联合用药方案,习惯上称之为“三联”治疗方案。
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
增强胃动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案中的“基石”,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惟一可供选择的药物是促胃动力药,能够帮助患者减轻与消除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使食欲增强,消化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传统药物是胃复安,由于该药长期服用可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患者耐受性差,现已很少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常用的促胃动力药为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均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患者任选其一作为常规用药,每个疗程4~8周,根据病情需要服用1~2个疗程。其中,多潘立酮每次10mg,每日3次;西沙必利每次5~10mg,每日3次,均应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少数患者可能在服药后出现肠鸣音亢进或腹泻症状,减半剂量症状减轻或消失。个别患者在长期用药中可能出现男性乳房女性化和溢乳等改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食管反流
如果患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或出现烧灼感、反酸症状,就要考虑用抑酸剂改善症状。抑酸剂包括两类:一类是H2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为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另一类是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
相比之下,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酸的抑制,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持续时间上都优于H2受体拮抗剂。因此,专家建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首选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药物为奥美拉唑,每次20mg,可在清晨6~7时服用,也可在晚上临睡前服用,每个疗程4~8周,可根据病情需要连续服用1~2个疗程。奥美拉唑的副作用小,个别患者可在服药后出现头痛、腹泻、便秘、腹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
抗抑郁治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环节中,精神因素既可能是病因也可能是诱因。尤其是在紧张、焦虑及抑郁等精神障碍时易引起激素分泌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的运动与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所以,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改善患者情绪,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使消化道症状也得到改善。
抗抑郁治疗通常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氟西汀和多虑平等。这类抗抑郁药除了能够缓解抑郁外,还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能够减轻紧张、焦虑和失眠等。阿米替林的用量为25~50mg,每日2次口服;氟西汀的用量为20mg,每日1次口服;多虑平用量为25mg,每日3次口服。服用抗抑郁药后需要1~2周才能起效,在这段时间内不可因疗效不明显而自行停药,起效后还必须维持治疗3~6个月。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口干、乏味、视物不清、便秘、尿潴留、头晕、心悸、低血压等,多数患者症状轻微,能够耐受,一般无需停药。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增强胃动力、抑制胃食管反流和抗抑郁等,成为多数患者所需要的联合用药方案,习惯上称之为“三联”治疗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