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牙龈增生是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牙龈纤维增生和体积增大。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可致牙龈增生的药物主要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氨己烯酸、扑癫酮等;抗高血压药,如心痛定、尼莫地平、非洛地平等;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抗心律失常药,如异搏定等。
根据解剖特点,可将牙龈分为边缘龈、附着龈和龈乳头。药物性牙龈增生一般开始于服药后的一年内。病变初起时,龈乳头或边缘龈呈小球状突起,继之增生的乳头逐渐增大而互相靠近或相连,覆盖部分牙面(约牙冠的1/3左右),少数较严重的可能会波及附着龈,妨碍咀嚼。增生的牙龈质地坚实,略有弹性,呈桑椹状或分叶状,淡红色,不易出血,无痛感。但是,由于牙龈肿大,常致菌斑堆积,因此,多数患者会合并牙龈炎。这时牙龈松软,呈暗粉红或深红色,易出血。
一般停药3~6个月后,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增生的牙龈可自行消退,如果单纯切除增生的牙龈而不停药,病情常会复发。因此,治疗药物性牙龈增生最根本的办法是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对于伴发牙龈炎的患者,应进行彻底的牙周治疗,消除一切局部刺激因素。在炎症消退后,牙龈增生严重者,可采用牙龈切除术修整牙龈外形,并在术后认真控制菌斑,防止疾病复发。
需要长期服用某类能导致牙龈增生药物的患者,应该在开始用药前治疗已有的牙龈炎症,服药期间还应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以尽量减少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