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肝脏疾病 iPS细胞衍生人肝细胞模型 注:AAT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FH为家族性 高胆固醇血症; GSD1a为糖原贮积症(1型) 研究1 肝硬化的全球年发病例数约为46.7万例,位居美国常见死因第四位。肝移植是迄今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仅能满足少数患者的需求。解决终末期肝病的治疗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月25日《临床研究杂志》(J Clin Invest )发表的两项研究在解决肝脏替代治疗这一难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具有构建肝脏遗传疾病模型的潜能,并有可能被用于肝脏疾病治疗药物的早期安全性评估和疗效筛查。 研究者利用来自各种遗传代谢肝脏疾病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制备了患者特异性人类iPS细胞系,并采用新型分化方案将所有细胞系分化为肝细胞。结果显示,分化细胞具有成熟肝细胞特性(如分泌白蛋白、代谢细胞色素 450)。研究者对来自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1a型糖原储积病患者的分化细胞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可概括上述疾病的关键病理学特征。(高晓方) 研究2 同期发表的一项美国研究表明,在临床可接受条件下产生的iPS细胞可实现快速且稳定的肝脏再生。 目前尚未明确iPS细胞的分化后代细胞能否有效逆转重要脏器衰竭。研究者在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AH)缺陷的小鼠中检验了iPS细胞衍生的肝细胞是否具有肝脏再生所需的功能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iPS细胞可真正分化为提供全部肝脏功能的全成熟肝细胞。iPS细胞衍生的肝细胞可复制正常肝细胞特有的增殖功能,并且可在移植及肝脏切除三分之二后再生肝脏。(高晓方) ■专家点评 新进展带来新希望 复旦大学消化病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刘杰 2008年,iPS细胞这一重大发现,为备受胚胎干细胞伦理问题困扰的再生医学研究注入了崭新活力。尽管既往研究提示,iPS细胞与胚胎干(ES)细胞之间仍存在发育潜力差异,并可能影响其应用前景,但随着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iPS细胞无疑已成为生命科学史上又一个亮点。 继证实了iPS细胞的多能性和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替代治疗作用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发表于最新一期《临床研究杂志》的两项新研究,来自剑桥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首次在鼠肝脏证实了iPS细胞可以完全分化且具有正常肝细胞功能,并在遗传性疾病模型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尽管这两项成果还存在较多问题(如远期iPS细胞转归、如何将动物试验的成功经验应用于人体、潜在伦理学限制),但在iPS在应用于临床肝病治疗的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目前iPS在临床疾病的应用研究均来自国外实验室,我国科学家在iPS研究领域起步较早,且颇有建树,具有与国际研究者同等的起点和竞争实力。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肝脏病临床科学家进入这一崭新领域,为我国乃至世界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医学院 格林鲍姆(Greenbaum)博士 这两项研究扩展了我们对iPS细胞衍生肝细胞体内功能的认识,并增强了我们利用患者特异性iPS细胞衍生肝细胞模拟人类肝脏疾病的能力。 然而,这两项研究亦存在局限之处。在第1项研究中,iPS细胞被直接置入胚胎中,在此情况下体内生长信号可能对其功能产生显著影响,此策略并不适用于人类iPS细胞,其需要在移植前进行体外分化。在第2项研究中,α甲胎蛋白的持续表达说明iPS细胞衍生肝细胞并未完全分化,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肝脏内外其他细胞系的信号作用,单用肝细胞并不能完美模拟肝脏疾病。在iPS细胞真正达到体内应用要求之前,我们仍须克服许多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