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家长领着小朋友来看病,小孩反复口腔溃疡,询问是否有什么治疗措施,我们除了能给开些维生素和清洁口腔的药液外似乎别无他法,这类患儿,口腔溃疡发作毫无规律,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作者:吉大一院董乃夫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复发性口腔溃疡也叫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是一种具有疼痛症状、周期性复发的口腔溃疡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不详,致病机制不明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病情严重程度、间歇期和持续时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免疫、 遗传和环境可能是发病的 “三联因素”,三者相互作用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从而出现特征性病损。
假说一:免疫因素导致RAU
RAU 前驱期病损即有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 其中溃疡前期是T辅助细胞(CD4,Th)占多数,溃疡期则T毒性细胞(CD8,Ts/ c) 为主, 愈合期又回到 T 辅助细胞 (CD4) 为主, 提示 T 淋巴细胞在 RAU 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还有研究证实 RAU 的发生与细胞免疫低下有关, 其依据是 RAU 患者 PBMC (peripheraI bIood monoucIear ceIIs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 CD 3 、CD 4 细胞和 NK 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人。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目前,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被认为是 RAU 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若针对性地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假说二:RAU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人类口腔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H.pylofi,许多学者从牙菌斑、唾液、牙周袋内等部位检测出H.pylori,因而口腔可能是H.pylori第二个重要贮存地。从口腔和胃解剖生理学上看,两者关系密切,口腔和胃内H.pylori相互传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口腔中H.pylofi会经过食物和唾液进入胃内,而胃内H.pylori也会通过食物反流或粪口途径进入口腔。H.pylori可能是ROU发病的致病菌之一。
H.pylori与ROU的相关性的研究表明,ROU和H.pylori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影响其相关性研究的因素较多,从临床实验方面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否由H.pylori直接所致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口腔H.pyloft与胃H.pylori的相关性也仍需临床上的进一步证实。但是,从应用抗H.pylori治疗ROU的初步疗效可以看出,深入研究H.pylori与ROU的相关性将有助于大幅提高ROU的治愈率。
假说三:遗传因素导致RAU
在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 遗传标记物和遗传物质的研究表明,RAU的发病有遗传倾向。研究证实由双亲遗传的罹患频率大于交替遗传。在对患者家族人员发病情况调查后发现, 患者亲属发病率受亲属等级影响, 亲属等级愈密切, 患病率愈高, 即一级亲属患病率大于二级亲属患病率大于三级亲属患病率。同时,应用现代细胞遗传学技术,对微核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发生率的研究表明,RAU患者可能存在某些病理性遗传素质和遗传物质的异常。
假说四:社会心理因素导致RAU
大量临床实践亦证实,病人在神经衰弱、失眠、过度紧张、焦虑、烦躁等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下,均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在上述症状好转或治愈后,口腔溃疡明显好转或自愈,发作的间歇期延长,症状和体征减轻或不明显,由此表明,RAU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采取镇静、放松等心理疗法或给予抗焦虑、抗抑郁等药物治疗,收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究其致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精神创伤、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改变,导致激素水平变化和暂时性免疫抑制,使业已整合并潜伏于宿主细胞中的病毒复活,病毒抗原在上皮细胞表面表达,宿主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而致口腔溃疡。
最后,一个小小的最常见的口腔溃疡背后可能是非常复杂的原因,目前医学研究已进入基因时代,未来一定能全面深入揭示 RAU 的发病机制,为治疗该病奠定科学基础。相信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人们将揭开 RAU的发病机理并找到防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源媛,王新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270-273.DOI:10.3969/j.issn.1005-9903.2011.11.081. [2]孙黎飞,刘海军,于广远等。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7(6):332-333. [3]张慧,陈柯。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3):245-246.DOI:10.3321/j.issn:1000-2790.2005.03.017. [4]王见璋,陈清,申洪等。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986-989.DOI:10.3321/j.issn:1673-4254.2009.05.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