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汪 冰
新春佳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回家的票、置办的年货都准备得怎么样啦?想好怎么陪咱爸妈幸福开心的过春节了吗?本期,《生命时报》采访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为你介绍4件让节日幸福感飙升的小事儿。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见证归心似箭的游子情。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一家团聚最是幸福。斯坦福大学塞的塞帕拉博士表示,过节与家人团聚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和爱情的欣喜,促进大脑释放欣快激素催产素,有助于拉近和巩固人际关系,增进信任,增添快乐。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无法回家与亲人共度佳节会增加孤独感,而孤独会降低血清素水平,降低幸福感。汪冰表示,幸福感的指标之一就是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与常年离家的人相比,和家人在一起时间更多的人,幸福感更高。
汪冰认为,旁人只是关心你“混得好不好”,而只有家人会关心你“累不累”。回家是一个充电的过程,家人能够给予你无条件的接纳,你可以将委屈向家人倾诉,他们会帮助你缓解不开心。汪冰坦言,虽然近年来年轻人回家常被催婚,被应酬,各种不开心的家庭话题让回家气氛显得尴尬。此时,子女应当主动跟父母沟通,让父母知晓你的异地生活,获得父母的理解。
互赠礼物
礼物是爱的表达,回家前精心为父母挑选他们喜欢的礼物,当拆开儿女的礼物时,他们会倍感惊喜和幸福。帕拉博士表示,人们预期会收到礼物的时候,大脑就会释放奖赏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而收到礼物后,人们心存感恩,增加下丘脑活动,进而提升体内多巴胺水平,提升幸福感。
送什么礼物最合心意?汪冰认为,首先,要根据对方的喜好,送对方的“心头好”,否则不如不送。其次,要重视礼物的意义。诚挚的祝福、美好的寓意,最能贴合节日氛围。很多人认为花心思送礼太麻烦,索性就给父母、亲朋好友包红包、送金卡,但过于贵重的财物让人有负担感。汪冰说,“有故事”“会说话”的礼物更能打动人心,金钱不能长久地在心中留下印记和回忆。
同做家务
过节回到家中,同父母一起收拾房间,买买菜,包包饺子……这些平日里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往往就是父母们期盼已久的新年愿望,对于子女常年在外的家庭更是如此。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常做家务的老年人会感觉情绪更好,身体更棒。
汪冰表示,中国大多数父母都不善于言谈,有时候一起做家务,能够避免找不到话题的尴尬,更能在无声中增进彼此的亲情。在协作的过程中,父母感受到子女陪伴的幸福,会让父母感受到受重视。做家务过程中,可以跟老人聊聊工作上的趣事、新鲜的见闻,打听一下许久未联系的亲戚都在忙些什么。
节日K歌
最后,我们还可以多陪父母出去逛逛街,约上亲朋好友,带上父母一起去KTV唱唱歌,活跃气氛,欢庆春节。美国布林茅尔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过节与家人一起K歌更能让人回想起昔日的快乐时光。歌曲能够强化人们脑海中的相关记忆,触发美好回忆,增强幸福感。汪冰说,东方人不善于表达,K歌就为大家提供一个特别好的表达方式,让人人都能有一个展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
汪冰建议,年轻人可以趁着节日邀请父母唱歌,唤起父母对年轻时光的追忆,鼓励父母和家人多参加K歌活动。同时,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个人,对于那些不善唱歌和表达的亲友,可以邀请对方合唱或者跳舞,不要让现场任何一个人感觉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