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资料分享 医学图书 新书推荐 【荐书】王岳:临床医患沟通艺术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3-25 17: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握所有的医学专业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临床沟通技巧,而这不是天生的,很多研究表明有效的临床沟通技巧可以通过培训习得与提高,其效果将会持续终生。”


你是否记得去年6月医脉通发布过的文章《一名法学人士眼里的中国医患关系:从文艺复兴谈起》?你是否记得去年7月,医脉通发过的另一篇文章《医学人文的救赎》?这两篇文章,来自同一个人的报告。他就是王岳,来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


王岳出书了,内容仍然是医学人文。这本《临床医患沟通艺术》,是他的翻译作品。对你有多大的帮助,看了就知道。医脉通的老朋友们,赶快登录麦粒商城兑换领取吧!



译者前言


翻译这本国外著作完全出于个人喜好和兴趣,也完全出于我希望医患关系尽快改善的初衷。回顾自己从事13年医疗纠纷法律服务的经历,真实感触多多,有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中:为什么医疗纠纷没有因为我们医疗行业的关注而变好?为什么往往医患双方对于诉讼判决的结果都不满意?为什么同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却能把两个医生做出大相径庭的评价?为什么一起起伤医悲剧发生,网络上确实一片叫好声?


译者拿起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Peter Washer书,就爱不释手,该书也许恰恰可以解开国人上述的问题与困惑。Peter Washer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医生自己问问自己母亲,这一辈子看病最喜欢的医生是谁?为什么喜欢这位医生?母亲会告诉你如何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你的母亲很少这样去评价自己的医生:“他药理知识很扎实……”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本书中的一个个幽默的例子和对话,找到工作中自己与患者沟通的问题,并了解应该如何去做。


每每提及医患沟通,医生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其实“很忙”、“没时间”,只是我们在重要与次要权衡后的托词和借口罢了。所以关键问题不是医生没有时间,而是他们认为有比与沟通、倾听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但他们却不知道,最终这反而会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


Maguire通过研究发现,掌握所有的医学专业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临床沟通技巧,而这不是天生的,很多研究表明有效的临床沟通技巧可以通过培训习得与提高,其效果将会持续终生。


美国的Ambaby等研究发现,那些专横的,言语中缺乏关心的医生很容易遭受治疗不当的诉讼。甚至于可以依据这些医患沟通的评级准确地判断哪些医生会遭到投诉和诉讼。这些证据表明对交流技巧的培训可以减少医生受到的投诉和诉讼。


我们的医学出了什么问题?


2010年有两则消息深深刺痛了我:其一,国际赫赫有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登载了一篇名为《中国医生面临威胁》(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threat)的评论。评论最后指出:如果不改善医生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不会成功。中国医生应该更多的介入到医改过程,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经验和建设性意见来帮助医改制度的完善。其二,台湾地区立法机构19日三读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及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台教育部门规划,每年开放约2000名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但是,修正后的法案限制承认大陆高校的医事学历。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吴清基表示,赴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以学习中医者来得最早、人数最多。但吴清基明确表示,与台当局“卫生署”研讨后,认为不宜开放西医、中医的学历。因此即使未来追溯采认学历,也不会承认医学相关学历。


2015年又一则消息也深深刺痛了我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来自东方的经验教训——中国正在快速的改革医疗保健系统》(Lessons from the East — China’s Rapidly Evolving Health Care System)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分别是美国全国公民基金会的戴维·布卢门撒尔(David Blumenthal)和哈佛大学的威廉·肖(William Hsiao)。他们在文中指出:“缺乏广泛分布的专业精神传统,使得中国创建一支政府和公众都信任的医疗保健队伍的努力变得复杂。”该文在国内的医务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应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使国家得到了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点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关注、思考那些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长久以来,医生以“视病如亲”的心态悬壶济世,而病人也常以“华陀再世”、“仁心仁术”的感恩心情回报,医患关系极为融洽。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令人称道的医患关系已经日趋淡薄,更有甚者,医患双方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这一医患关系紧张之现象我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后带来的医院盲目追求收益,所产生的副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并没有顺应社会要求,从生物医学转向全人医学。现代医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反映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标志着医学道德的进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从生物与社会结合角度理解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有医患沟通技巧就是病人眼中的好医生吗?


三十年前,国人的人格往往被“物化”,我们口语中爱把人比作螺丝钉或砖头,而忽略了“自我的存在”,忽略了“自我的价值”,甚至于忽略了“自我的理想”。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我们的病人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但绝非病人在生物属性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其社会属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典型的标志便是病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膨胀。这就要求作为未来医生的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必须清晰的洞察这一变化,并感悟和认同医乃“仁术”,更是“人术”。


临床沟通技巧的培训是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一定要搞清楚“心”与“术”之间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这些年,医疗行业也很重视“临床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但是收效微微。因为我们往往关注了形而下的“器”(“术”——技巧),却忽略了形而上的“道”(“心”——自我)。所以在本书翻译中,虽然原著标题为“SKILL”,我却执意将其翻译为“艺术”。因为艺术是用“心”的,是有灵幻的,是有温度的……如果仅仅将本书中的“SKILL”烂熟于胸,你仍然无法成为病人眼中的好医生,因为你没有透过“SKILL”去感受从医者“病人至上”的价值观,去感受从医者“帮助弱者”的人生观,去感觉从医者“敬畏生命”的世界观……


我想,病人眼中的好医生一定尊重病人,敬畏生命,恪守“病人至上”。希波克拉底将医患关系比为师生关系:“我将向对待父母一定对待那个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所以医生原本应当对每个病人都有感恩和尊重之心的,所以在做任何临床决策时,都应当将“病人至上”作为评判决策对错的“金标准”。然而今天医务人员的思想深处却有另外一个词根深蒂固——“求医问药”。一个“求”字就能感受到医者的高高在上了。我们会在出门诊时,主动向病人介绍自己吗?而不是直接问“你哪不舒服”?我们会在病区遇到自己的病人主动打招呼吗?我们会临下班再去病房看看病人吗?我们会在查完体之后和病人说:“谢谢”吗?,难道我们不该谢谢病人吗?谢谢他对你的那份信任,你不会辜负他,谢谢他又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的支架放得越来越顺畅……


病人眼中的好医生一定是在病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他。6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反思医学的使命。“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早不应该再作为中国医学之唯一使命,因为当我们把这作为行医之唯一使命时,我们就自然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病”,而工作也如同一场*,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最终一定失败。因为几乎所有病人都要死在医院里。今天之医患冲突,是社会对生物医学模式不满而发生的“变态反应”,只有我们的医学完成向全人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工作重心从“病”转移到“人”,医患关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在全人医学模式下,医生就必须时刻铭记“帮助病人”,这样我们将永远成功,没有失败。也只有“帮助病人”才会让我们获得比“治病救人”更持久、更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即使面对一个癌症晚期病人,我们可以帮助他减轻痛苦,帮助他提高生活质量,帮助他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可以满足他临终前最后一个小小的心愿。所以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病人不满意的手术,成功也是失败的,病人满意的手术,失败也是成功的……”


病人眼中的好医生一定是一位博学却不傲慢、不冷漠的朋友。医生这一职业非常容易对病人表现出“冷漠”。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又使得医生容易“傲慢”。而今天“学习型病人”越来越多,病人比以往更需要医生的帮助、安慰和宣教。强烈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使得病人见到医生往往都非常失望,为了继续治疗,他们不得不将各种不满积蓄、积蓄、再积蓄……最后一次性的爆发出来。所以医生必须克服“冷漠”,而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尽量去理解病人,体谅他的痛苦和不便。我们应该用好“学习型病人”这一最未充分利用的医疗资源,不再把病人看过医疗服务的对象,而是看作医疗服务团队中的一员,仅仅抓住“病人安全”这一共同关切,降低医疗风险。所以,医生应该将自己定位是“病人博学且值得信赖的朋友”。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去工作,“冷漠”这敌人也自然会离我们远去了……


人类从不怕遇到问题,人们怕的是遇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惜的时,我们国内绝大多数医学教育并没有因为社会发展和需求之改变进行大幅度改革。可喜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引领了这一改革,率先设立了学科最全、阵容最强的国内医学人文研究院,同时,借鉴北京大学校本部校园文化建设,力推学术与实践并举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改革。


本书的作者主要是为临床医学生写的该书,但是我认为目前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都非常急迫需要书中的内容。从繁冗的工作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来阅读本书,我想一定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的医务人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我想告诉我们的医学生以及广大一线医务人员:我们爱医学,我们更应该去爱病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我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的鼓励和督促是我最大的动力
lituyi
发表于: 2017-7-31 13: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分享
鬼谷仙师
发表于: 2017-7-18 1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形势下,这本书的意义很大,虽很难切实做到,但可以每次进步一点点
doctorzpx
发表于: 2019-6-13 13: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形势下,这本书的意义很大,虽很难切实做到,但可以每次进步一点点;医患纠纷在当下
确实需要一些有识之士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
.lihao
发表于: 2019-11-6 21: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语中缺乏关心的医生很容易遭受治疗不当的诉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