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调研:近八成市民对医护人员评价积极

2015-10-21 14:0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1884| 评论: 2 |原作者: 陈斯斯 |来自: 东方早报

放大 缩小
简介:原标题《近八成市民对医护人员评价积极》尽管近年来医患矛盾不断,但近八成人仍认同医护人员工作辛苦、工作量大,仅9.83%的人对医护人员评价消极,而“听诊时态度敷衍”、“乱开药、要求做不必要的检查”、“对患者 ...

原标题《近八成市民对医护人员评价积极》


尽管近年来医患矛盾不断,但近八成人仍认同医护人员工作辛苦、工作量大,仅9.83%的人对医护人员评价消极,而“听诊时态度敷衍”、“乱开药、要求做不必要的检查”、“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等是多数受访者对自己就医体验的集中反映。医患矛盾是医护队伍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医患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而根源在于医疗机制尤其是以药养医模式存在弊病。


记者近日从交大医学院了解到,在今年医学院学生完成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与医患沟通相关的调研课题占据了近10%,其中就如何增加医患沟通、医患矛盾根源在何处、社会如何看待医生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


近四成人遭遇“乱开药”


在王昕怡等学生共同完成的《非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的看法及成因的调查》一研究报告中指出,76.98%的人认为医护人员工作辛苦、工作量大。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他们所接触的医护人员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平均敬业程度在各种行业中较高。约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较高,是受人尊重的行业。同时,近四成人认为,医护人员易受多种负能量的影响,在工作中容易受到人身攻击,缺乏职业幸福感。


其中,少数人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给予了消极评价。9.83%的受调查者认为多数医护人员不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15.11%的人认为服务态度差、缺乏同情心。


在对医护人员具体工作的评价方面,虽然多数人对自己的就医体验比较满意,但认为医生工作存在不足的仍不在少数,主要的不满集中在医生的诊疗态度上。22%的受访者认为医生在听诊时“态度敷衍”,36%的人以及一些受访者遭遇过医生“乱开药、要求做不必要的检查”的情况,在89.45%有过住院经历的人中15%不满意医生“查房较少,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不到位”。


该数据是从400多位调查者中统计获得的。


没有第三方的监督


对于社会对医务人员工作的一些消极评价,调研组成员认为,医生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医患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等,这使得医生这个行业面临着许多先天存在的问题。


“医生的行为难以由医患以外的第三方来作公正的监督、评判,患者唯有以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来‘检验’医生的医术,这为一些谋财害命的‘庸医’创造了条件,医护队伍内部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成为影响外界评价的首要因素。”课题组成员王昕怡指出。


“由于患方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对慢性病、复杂疾病、目前科技不能治愈的疾病,治疗无法立竿见影,受当前医学发展所限,漏诊误诊也不可避免,患方就很容易产生‘被坑’的感觉,这同样影响社会对于医护人员的整理评价。”课题组成员邢海平指出。


医患沟通训练不足


在医患矛盾紧张的当天,目前医学院在培养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体系仍然不完善。


在由交大口腔医学院学生张煦、张晓宇、李虎虓等共同完成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调研中指出:受访的学生中仅1%接受过与医患沟通方面的教育相关的培训课程。数据显示接受过培训的学生与未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在沟通能力上有较大差异,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会更强。


调研组成员认为,医患沟通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均沟通时间不够、沟通不足,一方面这是医患矛盾产生的导火索,另一方面一些矛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加强沟通意识,培养学生的预见性,丰富其应对策略,可大大减少矛盾的产生。因此,增加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或相关培训很有必要。”李虎虓表示。


“目前,欧美国家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占总课程20%左右,而我国仅8%左右。人文社会医学等通识课程教育不足,很容易在医学生中形成‘技术至上’的错误认知,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难以逾越的障碍。”交大医学院方面指出,目前,该学校已经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试点开展“医患沟通课”,将其正式纳入课程,实行学分制,由瑞金医院费健来担任讲师,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方式讲课,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在每个临床医学院都开设了类似的讲座与培训。


(来源:东方早报;记者 陈斯斯)

    已有 2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