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syndrome)以前称为脂肪泻或粥样泻(celiacsyndrome),是消化道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广义的可有很多疾病有此表现如:原发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原发性或继发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先天性失氯性腹泻、肠激酶缺乏症、继发性双糖酶缺乏症、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症、胸腺发育不良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牛奶蛋白不耐受、WiskottAlderich综合征、豆浆蛋白不耐受症、胰腺功能不全伴骨髓衰竭、β脂蛋白缺乏症、肠道淋巴扩张症、热带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停滞综合征、原发性镁缺乏症、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及先天性叶酸吸收不良等,多数是先天性、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狭义地是指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celiacsprue)多数有家族史。是由于对麦粉中的麸质(gluten,麦粉中的蛋白质)中抗原性部分过敏所致。饮食中有麸类即引起腹泻粥样便,对麸类不耐受,是局部的过敏反应。麸质膳食和慢性感染等为诱因,还有人认为患儿肠道分泌型IgA不足也是致病因素。 一、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病理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对脂肪和碳水化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低。脂肪进入小肠后仍能形成脂酸和皂,但此等物质不易被肠壁吸收,遂从粪便排出。病越重排出越多。患儿吸收淀粉、乳糖及蔗糖能力亦弱,只能耐受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对果糖利用好。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也相当困难,可致骨质疏松、晚期有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维生素A缺乏病及贫血等。如不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容易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 肠粘膜活检可见绒毛变僵硬、有的融合、萎缩、甚至消失。粘膜的杯状细胞减少,粘膜固有层有浆细胞、嗜酸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二、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表现 患儿多是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发病缓,常发生在急性腹泻或呼吸道感染之后,病后消化功能恢复不好。初期症状是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体重不增及大便增多等。粪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常有恶臭。有时便秘,有时轻泻,每日排便约5、6次。腹部膨隆。重症病例贫血重,多系小细胞性。舌光无苔,常有裂痕。消瘦,可同时有营养不良水肿。常伴神经症状,如坐立不安、易受刺激、睡眠不宁、易疲劳。病久者体格发育迟缓,形成侏儒状态。骨骼与牙齿发育亦迟。多数血清钙及钾减低,钠正常或偏低。可伴维生素B6缺乏。在慢性过程中,常有急性加重期,出现严重腹泻、呕吐、脱水和酸中毒。多为感染诱发,但有的也找不到感染灶。 三、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诊断鉴别 根据上述症状,且排除麦食后可使症状消失。检查可见:①粪便中脂肪增多;②钡餐X线腹部拍片,可见钡剂呈不整齐的凝集,凝集处肠腔扩大,肠曲呈分节状,粘膜皱摺变粗,失去正常形态,小肠通过时间延缓。应与结核性腹膜炎、巨结肠等鉴别。来源:爱爱医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