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接近九成的家长给婴幼儿补钙,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全体补钙”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婴幼儿需要全体补钙吗? 【回应】 卫生部《母婴健康素养》提示,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钙 据介绍,儿童如果缺钙严重的话,会出现佝偻病等疾病。记者了解到,为了预防佝偻病,许多孩子在两三个月甚至半个月的时候就被要求补钙。 然而记者采访有关专家时,专家们均表示,半岁内婴儿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说,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二十六条提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而且钙的吸收情况因人而异。”马冠生说,补钙最好的办法是日常膳食中获取。 王丹华说,不同的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有不同的钙的推荐摄入量,其中0—6个月300毫克,7—12个月400毫克。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婴儿,在0—6个月不用额外补充钙。配方奶粉每100毫升含钙可高达50毫克,因此喝配方奶粉的婴儿也不需要再补钙。 赖建强说,一般来讲,6个月以上的婴儿每日摄入奶总量应达到600毫升以上(包括母乳或其它奶制品),可满足钙的需要。1—3岁的幼儿, 膳食从以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 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以每日饮奶达到400毫升为宜。孩子正常饮食并且有充足的奶及奶制品的摄入,能够达到或接近钙的推荐摄入量,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疑问三:补钙过多是否有害健康? 【回应】 专家观点不一,有害无害存争议 由于补钙方法、标准说法不一,不少家长担忧钙吃多了不好消化、会便秘,甚至听说钙补多了还会导致肾结石。 补钙过量是否对身体造成伤害? 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专家王贺茹表示,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如果单纯补钙,多余的钙会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不会出现钙中毒的情形,除非在过量补充VD的情况下大量补钙。因此,给孩子补充VD和钙剂时,要按照推荐摄入量补充。 王贺茹介绍说,从出生到青春期,是每个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需要补充生长必需的元素。儿童时期摄入体内的钙,沉积到骨骼上,到老年的时候不易出现钙流失、骨质疏松等症状。 马冠生则认为,所有的营养元素,从群体来看都有一个适宜摄入量和最大摄入量。尽管个体有差异,但最好控制在适宜的摄入量,最多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摄入量。营养素在人体中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对人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过量摄入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疑问四:如何诊断是否缺钙? 【回应】 检测微量元素和超声测骨密度,不能判定缺不缺钙 由于半岁前没有补钙和鱼肝油,加上出现了枕秃、睡眠不好、肋骨外翻等疑似佝偻病症状,一岁的小涵被父母带去某综合医院儿科检查。大夫看了症状认为是轻微佝偻病,建议超量服用鱼肝油。为了多方确诊,小涵父母又带孩子去专科医院保健科检查。通过指血化验微量元素和超声检测骨密度,均显示不缺钙。大夫建议按预防量补充钙剂和鱼肝油到2岁即可。 小涵的症状是缺钙造成的吗?为何检测不缺钙却出现了缺钙的症状?检测不缺钙还应不应补钙? 赖建强说,目前判断儿童是否缺钙可以通过测定血浆离子钙、总钙以及有关酶间接反映体内钙营养状况,也可以用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 王丹华说,通过测微量元素中血钙含量的办法,并不能真实反映缺不缺钙。只要一个儿童的代偿能力是正常的,骨骼中的钙就会转化为血钙,来维持血钙的正常。如果血钙的浓度都不能保持稳定,儿童就会出现VD缺乏性抽风,严重的话会出现搐搦。因此,不建议通过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判断是否缺钙。一般使用的超声波测骨密度的方法也不能判定儿童缺不缺钙,只能是一种参考。 “在临床上诊断缺钙(佝偻病)的金标准是X光线双能吸引法,有的小孩既有肋骨外翻的缺钙症状,超声检查骨密度又是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此。”王丹华说。在她看来,儿童缺不缺钙,其实最好是测VD缺不缺,通过测25—羟基VD3,含量值在50以上,就表明儿童体内不缺VD,能够帮助吸收体内的钙,并帮助沉积到骨骼上。 此外,专家表示,小孩出现哭闹、睡眠不好,并不一定是缺钙导致的,要结合儿童的喂养史和补充史来判定。 短评:补钙期待科学结论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婴幼儿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其持续补钙。但对要不要补钙,怎样补钙,往往成一笔糊涂账。不仅如此,专家对缺钙的诊断标准、补钙后果也持有相互矛盾的说法。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常见的营养问题,为何真相难求? 混乱的背后,除了公众对钙的认知存在误区,以为营养元素补了总比不补强,更重要的是部分医务人员和商家利用父母的这种心理,鼓励、诱导父母给孩子做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和营养元素补充。这是滥补钙的一个重要原因。 入口之物应慎之又慎,绝不能见利忘义,抛弃医务人员的良知和商家的道德义务。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补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实事求是地对补钙加以指导。国家有关部门更需加强管理,通过多种手段规范市场行为。来源:人民日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