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模式的改进 2009年,我国提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内科规范治疗建议,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治疗策略,并强化了SAP个体综合化的治疗原则。进入2011年,胰腺疾病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有效利用早期预测指标,加强针对性治疗 最近,帕帕克里斯托(Papachristou)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 J Gastroenterol)上发表文章指出,采用急性胰腺炎(AP)严重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3作为临界值评估SAP患者死亡风险的准确率较高,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1,并且相对于其他的综合评分指标,BISAP更易于操作,在24小时内即可预测死亡风险。 彼得罗夫在《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1478例SAP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坏死灶感染合并器官功能衰竭在导致患者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提示,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与肠道屏障障碍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估(APCHEⅡ)、血清C 反应蛋白(CRP)水平、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正相关,因此测定I-FABP 可反映SAP肠道屏障障碍的程度。 加德纳等的研究显示,在AP患者中,血和尿液中的尿素氮水平对死亡率的判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研究者认为,其可作为独立预测早期AP的因素。 此外,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肥胖可增加SAP的发生风险以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 老方法新改进,新治疗手段不断涌现 吴(Wu)报告,在来自3家英国医院的40例SAP患者中,比较了用乳酸林格液和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的结果:林格液在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心肺复苏水平上均优于生理盐水。 莱尔(Layer )等进行的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经静脉给予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2 g/24 h)可减轻AP疼痛,并加速临床恢复。 活化蛋白C(APC)不仅在炎症反应中参与抗凝、调节微循环障碍,还参与促炎症介质的抑制调节和控制过度的炎症反应。目前已发表了多项探讨APC在SAP中应用的研究,APC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的新药之一。 皮亚斯科(Piascik)在《胰腺》杂志(Pancreas)上指出,对SAP患者可通过胰腺动脉持续灌注蛋白酶抑制剂FUT-175和亚胺培南治疗。经研究证实,这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急诊手术率和死亡率。 慢性胰腺炎诊治新进展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进行性减退、伴难治性疼痛的疾病。CP的病因、病程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方法。 诊断新进展 组织学检查是诊断CP的“金标准”,但要在临床上普遍开展的可行性较差。目前影像学技术发展迅猛,主胰管成像可通过超薄多层螺旋CT(MDCT)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技术实现。经胰泌素刺激的MRCP可显示十二指肠填充的胰石症分泌物,而且在观察分支胰管病变方面更为精准。弥散加权MRI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不适于评估CP,而EUS及胰管内超声技术的改进和推广大大提高了CP的诊断率,但对胰腺组织病变轻微或无胰管结构改变者的诊断价值有限。 治疗新进展 对CP并发脂肪泻的治疗,通常在酸抵抗酶抑制剂的保护下,给予起始剂量为30000 IU的脂肪酶,若无效,则改为低脂饮食(脂肪摄入量50~70 g/d)。对于CP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主要警惕由胰高血糖素缺乏引起的低血糖,因此这类患者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CP具有较宽泛的适应证。然而一项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比内镜治疗(胰管括约肌切开或胰管内支架置入术)更有效,并且能获得更持久的疼痛缓解期。 胰腺癌研究面临新的希望与挑战 新近的研究显示,胰腺癌转移灶组织样本DNA测序的基因异质性在原发灶中即有体现,并且具有转移能力的子克隆是亲本克隆的遗传变体。定量分析显示,从开始癌变到产生具有全部初始突变的亲代克隆,到产生具有转移能力的亚克隆,再到患者死亡,平均历时20年左右。该结果提示,胰腺癌的病程演进并不迅速,由此为胰腺癌的随访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时间窗。 糖尿病与胰腺癌 胰腺癌可引起糖尿病表现 潘纳拉(Pannala) 等的研究显示,约40%的胰腺癌确诊患者同时存在高血糖或糖尿病,若将葡萄糖耐量异常者纳入该研究,则该比率接近80%,其中大部分是36个月内的初发糖尿病患者,而部分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及葡萄糖不耐受情况,在手术治疗后有所好转,提示这些糖尿病是由胰腺癌引起的。 我国最新的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结果:糖尿病在胰腺癌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34.63%),且多为新发糖尿病。在胰腺癌伴糖尿病患者中,约74.56%的患者在癌症确诊前2年内才发生糖尿病,而仅5.9%的患者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显著低于正常人群(8.8%)。以上研究提示,胰腺癌可能诱导新发糖尿病或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 然而,长期糖尿病患者在最初发生糖尿病或刚接受胰岛素治疗时,为何没有发生胰腺癌?我们推测可能存在一种未知类型的“胰腺癌相关糖尿病”,它有别于1型和2型糖尿病。2011年,安德森在Pancreas杂志上发表的综述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假设:胰腺癌相关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仍被归入继发性糖尿病,或称3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李(Lee)等进行的一项基于较大人群的调查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新发糖尿病患者在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3年内,患胰腺癌的几率增加了8倍。在亚裔人群中,糖尿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也相当高。 2011年中国台湾一项比较49803例新发糖尿病患者与199212例非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新发糖尿病患者2年内发生胰腺癌的几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这些研究提示,糖尿病可能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因此,潘纳拉等认为,新发糖尿病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潜在提示线索。 最近我国其他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因此可将高危人群新发糖尿病作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或警示信号,这将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胰腺癌治疗研究进展 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外科切除是可能治愈的唯一手段,但80%的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即使根治术后,绝大部分患者也可能复发转移,中位生存期仅为20个月,2年生存率为20%~40%。因此,胰腺癌需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化疗 全身化疗是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术前新辅助化疗,以及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姑息治疗。 CONKO-001研究表明,术后辅助吉西他滨化疗优于术后最佳支持治疗,前者可显著提高总生存率。但ESPAC-3研究显示,术后吉西他滨与术后5氟尿嘧啶(5-FU)治疗效果相似。目前有关术前新辅助治疗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 PRODIGE4/ACCORD 11试验显示,与吉西他滨相比,更强的四药联合方案FOLFIRINOX [5-FU/亚叶酸钙(LV)、伊立替康、奥沙利铂] 可使总生存期延长4个月,但3、4级血液学毒性和呕吐显著增加。对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原则上选用未使用过的一线化疗方案。 Ⅲ期CONKO03研究证实,奥沙利铂联合5-FU/LV已成为晚期胰腺癌一线未接受FU治疗的标准二线方案。 总体来看,胰腺癌的化疗效果仍不理想。耐药是目前胰腺癌化疗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能否预测化疗药物对特定患者的有效性,能否实现个体化的化疗方案,能否逆转化疗耐药?都是目前的核心问题。 放疗 胰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不高,而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 近来的两项关于术后辅助放化疗与化疗比较的ESPAC-1、EORTC试验,均未提示辅助放疗具有额外益处。因此给予5-FU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仍是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的可选择手段之一。 在局部晚期治疗方面,不同的临床研究显示出相互矛盾的结果。ECOG4201试验比较了吉西他滨+放疗和单纯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效果。结果显示,放化疗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11个月对 9.2个月,P=0.034)。然而,FFCD/SFRO试验并未显示放疗有益。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