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在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举办的上海市“骨质疏松日”主题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上海市骨质疏松防治体系构建工作将分三步走,历时三年时间完成。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朱汉民教授在会议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年龄≥50岁的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接近7000万例,占同年龄段人口的20%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全球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中国来说,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形势凸显严峻。目前我国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现状可以用“三个不足”来概括:对骨质疏松的危害性不足、对正确的骨质疏松防治方法认知不足、对存在的骨质疏松风险因素认识不足。 骨质疏松对我国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对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患者死亡人数大于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患者死亡数量的总和。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带来的危害与一次卒中或心肌梗死带来的危害相当。骨折后第一年患者死亡率达20%~25%。每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每年直接经济负担为32776元人民币,我国每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是高达1080亿人民币。 50%的骨质疏松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很多患者待发生活动严重受限、驼背、骨折等症状才来就诊,而此时骨质疏松则已经进入了中晚期。我国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十分严峻。以上海地区调查数据为例,7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未诊率和漏诊率高达80%,仅3%的髋骨骨折患者接受了骨密度检测,15.8%的男性患者和10.7%的女性患者接受了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包括单纯补钙)。 究其原因,主要是包括骨质疏松患者在内的公众对于骨质疏松本身认识不足,普遍错误地认为骨质疏松是骨骼正常老化过程,无法预防等。其次,骨质疏松防治体系尚须构建,骨质疏松专业医师数量不足,骨质疏松规范诊疗程度需要推广、提高。此外,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复杂,需要通过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推动骨质疏松防治工作。 针对骨质疏松防治现状,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提出,上海市骨质疏松防治体系构建工作将分三步走,历时三年时间完成。第一步,由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的三级医院专家各自包干区域,开展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骨质疏松规范化诊治培训,并组织骨质疏松专家下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协作开展骨质疏松科普教育活动。第二步,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各选择1~2家,建立骨质疏松健康档案电子化建立和管理平台,进行骨质疏松防治体系试点。第三步,全面推出上海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患者互相转诊制度和操作流程。来源:医学论坛网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