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分析 误区1: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后,担心被传染乙肝病毒,坚持注射疫苗,甚至由此引起心理问题。 乙型肝炎通过普通接触而患病的可能性很小,作为成年人即使感染乙肝病毒也有90%的自愈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后并非所有人都会变成携带者,青少年和成人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只有5%~10%;婴幼儿感染后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则可高达90%。为了预防而接种乙肝疫苗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误区2:接种过乙肝疫苗,检查发现抗体转阴,就要求再次接种,甚至每隔3~5年接种1次。 乙肝疫苗的免疫作用有2种机制,体液免疫(通常可以检测到抗体)和细胞免疫(通常无法检测)。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即使检测不到抗体,多数人仍能对乙肝病毒有免疫作用,这可能主要是靠细胞免疫机制。 误区3:给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完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通过预防接种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但仍有5%左右的新生儿在子宫中已感染乙肝病毒,这属于目前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如美国)推荐新生儿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误区4:接种过多次乙肝疫苗后,检测不出抗体,要求继续接种,直到检测出抗体为止。 一般认为,按标准程序接种过3剂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可以再按标准程序接种3剂(如果第1次用小剂量,第2次建议用大剂量),如果还是没有抗体,则没有必要再接种乙肝疫苗。 高危人群分级处理 建议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圈定的高危人群进行分级处理:级别A为极高危风险,包括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男性同性恋者或有多个性伴侣、静脉内注射毒品者,强烈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级别B为较高危风险,包括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级别C为一般高危风险,包括经常接触血液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可以不考虑接种疫苗。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晓冬 陶黎纳)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