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有这样一个残障人士的“温馨家园”:2008年奥运会期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窗口,接待十九个国家近百名残奥运动员;2022年,被北京市残联确定为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示范温馨家园”,把冬奥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改造升级。这里便是朝阳区望京街道温馨家园。现如今,这里已成为辖区1700余名残障人士学习、生活、康复劳动、文体娱乐的综合性场所。 在一层的舞蹈教室内,学员们正热火朝天的排练着一组舞蹈动作,而这些学员都是望京街道辖区内的残障人士。 冯志琴今年71岁。20多年前,在首钢集团工作的她因公负伤,永远失去了右臂。在大家的鼓励下,有合唱基础的冯志琴来到了温馨家园,带领这里的残疾人一起排合唱,教舞蹈。 冯志琴每周都来温馨家园,她也兼任这里的指导老师。曾经身陷绝望的她,如今却用自身经历鼓励着其他残障人士打开心扉,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和社区居民一起参加活动。 除了舞蹈教室,望京街道温馨家园还有书画教室、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等十几间功能室,并设有书画、剪纸、皮影、陶笛等课程。逐渐的,这幢二层小楼已成为辖区内1700多名残障人士的家。 今年3月2日,在望京街道温馨家园广场上,由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完成的北京冬残奥会“互助之火”成功采集。这一天,“双奥”成为望京街道温馨家园最大的标签。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望京街道温馨家园就作为对外展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窗口,接待了近百名境外残奥运动员及媒体记者。 从2007年成立至今,望京街道温馨家园逐步升级为综合性服务平台,为残障人士组织文体活动、进行康复训练、提供就业机会。然而,残疾老龄化的发展,也让望京街道温馨家园开始探索更精细化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