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陈薇院士:在逆行中“逆袭”的中国病毒“猎手”

2020-5-26 09:3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739| 评论: 0 |来自: 健康界

放大 缩小
简介:在人类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没有特效药物的前提下,疫苗无疑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有超过120个疫苗开发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其中已经有8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新 ...

在人类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没有特效药物的前提下,疫苗无疑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有超过120个疫苗开发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其中已经有8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新冠病毒疫苗的面世,已成为全球共同的期待。

终于在5月22日传来好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成为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图片来源:柳叶刀官网

“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多年在生物安全领域“无人区”探索的陈薇表示,

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是有潜力的候选疫苗。

这一好消息对提振全球抗疫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

从心中没底到全球首个

脾气直爽、做事专一、雷厉风行,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陈薇有着典型的军人性格。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与病毒赛跑20余载,陈薇在生物安全这个战场上,从未退缩。

凭借着丰富的生物防御经验,陈薇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种子选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正值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刻,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全力进行科研攻关。

“我们一定要坚决落实习主席的指示,与病毒争分夺秒地赛跑,我们无论是在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上,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陈薇要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长期奋战。

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抵达武汉后,陈薇带领专家组在1天内完成了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让核酸检测的能力达到了每日1000人份,为武汉临床检测发挥了突出作用。

与此同时,陈薇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争分夺秒开展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质量复核。

3月16日晚上,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在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当天,首位志愿者完成疫苗接种。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在刚开始准备招募志愿者时,自己心里很没底。大多数人对疫苗这一领域了解不深,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知识盲点,而这次的疫情又很严峻。”陈薇坦言,正是这些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成为了他们研发的动力。

5月22日,该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接种后28天内,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108名志愿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而此前,被宣称世界最快今年9月即可投入使用的牛津疫苗,近期宣告动物试验失败。

毫不夸张地说,陈薇和她的团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赛跑中,已领先半个身位。并以“硬核”成果,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二期临床结果有望在五月揭盲

该疫苗虽热能够迅速激发人体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但健康界从研究中了解到,研究团队只报告了接种后28天内的数据,他们将对疫苗接种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以获得更多数据。此次研究作为第一项评估Ad5-nCoV候选疫苗的临床试验,这一试验设计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候选疫苗在健康成年人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而不是衡量疫苗的有效性。

“我们对这些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发COVID-19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的感染。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陈薇认为,该疫苗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保护相关尚不清楚,特异性抗体或T细胞在建立有效保护方面的作用尚未确定。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无法根据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来预测Ad5载体新冠肺炎疫苗的保护作用。

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陈薇团队于4月12日启动了二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为了加快对这一候选疫苗的临床评估。这成为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未来,还要有三期临床的试验。

“目前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揭盲。”4月25日,陈薇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

另外,一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较大可能对疫苗引发的对SARS-CoV-2的反应产生负面影响。在这项试验中,没有参与者年龄超过60岁,只有16%的参与者年龄超过50岁。据健康界了解,在二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纳入年龄在60岁以上的志愿者,从而评估候选疫苗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效果。

据了解,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以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和了解它初步的安全性。二期临床试验,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为了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并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三期临床试验的要求更高。一般三期临床试验到最终,才得到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的依据。

“两会”发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实际上,陈薇并非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

17年前,陈薇所在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 " 非典 " 的元凶。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 " 非典 " 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薇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重要贡献;奥运安保中担任“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被评为总后勤部“援奥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全球恐慌。她牵头研发了世界首个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并完成I期临床,证明安全和良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 " 零 " 突破。

2016 年,因 " 抗埃 " 贡献突出,陈薇荣获 CCTV-10"2015 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

多年来致力于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的陈薇,还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在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是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是军事科研‘战舰’的一员,特别希望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相信我们的用心、走心,全国人民也能够看得到。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使命!”在陈薇看来,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始终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更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陈薇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经此一疫的陈薇在今年的“两会”上又准备了什么样的提案呢?

“生物安全要迅速惠及广大人民,科学创新和产业创新要架起桥梁。”如何把生物安全领域的创新成果迅速惠及人民是陈薇最关心的事情。她建议,要进一步融合生物安全科研、产业等多方力量,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整合从原始创新到成品产出的全链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更好更快地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