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智淡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少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伤寒杆菌:胆汁培养基生长较好(胆汁内脂类、色氨酸)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伤寒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菌体 O抗原,鞭毛 H抗原,表面 Vi抗原,肥大氏反应(血清凝集素反应) 内毒素:菌体裂解产生,引起心肌、骨骼肌细胞变性坏死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患者出现缓脉和重脉 (二)发病机制:病程经过 4~6周(自然发展过程);潜伏期:10天发病过程 (三)病理变化 1、伤寒病的基本病变 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为特点,形成以伤寒肉芽肿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症。 伤寒细胞:吞噬了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局限性增生性炎症。 2、肠道病变:肠伤寒 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1)髓样肿胀期,发病后一周淋巴组织肿胀、突出于粘膜表面,呈脑回状。 (2)坏死期:发病后第二周淋巴组织内多灶坏死,原因:缺血,变态反应 (3)溃疡期:坏死脱落,溃疡形成,溃疡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溃疡可深及肌层,引起穿孔,累及动脉,严重出血 (4)愈合期:发病后第四周肉芽组织增生,上皮修复,淋巴组织再生,形成圆形和纵形瘢痕。粪便培养在病程第二周—第五周均为阳性 3、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肠系膜淋巴结、脾、肝、骨髓等,形成伤寒肉芽肿和坏死。 4、其它器官 (1)胆囊:临床痊愈后,胆汁中仍可有细菌,可终生带菌 (2)心脏:中毒性心肌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相对缓脉 (3)肌肉:膈肌、腹直肌腊样变性(凝固性坏死) (4)皮肤:浅红色小丘疹(玫瑰疹,在第二周),胸、腹、躯干较多 (四)临床表现: ①持续高热(稽留热),相对缓脉; ②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③血中白细胞总数减少(骨髓单核细胞增生,中性、嗜酸性细胞增生障碍) (五)合并症 1、肠出血:第二、三周;2、肠穿孔:第三周;3、小叶性肺炎 |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