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内经》以前文献 (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按足六脉、臂五脉的次序排列。 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按阳六脉、阴五脉的次序排列。 《脉法》:主要论述脉法,但多次提及灸法、砭法治疗疾病。其中所载砭灸部位虽无具体的名称,但已具备了腧穴的某些特点。 (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载有“十一脉”内容。 (三)《五十二病方》中有关施灸部位的记载:由一条脉——一个部位——接近腧穴点。 二、《内经》所载 (一)确立了以十二经脉为主的经络系统,及其内属脏腑、外布腧穴、运行气血的理论体系; (二)提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 (三)对腧穴定名、定位、归经,并提及主治症、刺灸法及禁忌症等; (四)对部分腧穴进行了系统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等。 三、《内经》以后文献 (一)《难经》 1、补充了经络理论:阐述了奇经八脉、经脉病候及十五络脉等方面的内容。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详细论述了其分布、功能及病候。 2、补充了腧穴理论:论述了八会穴、原穴及五腧穴的五行配属和治疗作用等内容。最早提出八会穴的名称,提出原穴是原气留止的部位,补充了心经原穴,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指导针灸临床。 (二)《针灸甲乙经》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魏晋·黄甫谧汇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书分类整理而成,是现存最早的经穴专著。载穴349 个,不仅确立了名称、部位、主治症,并且记载了针灸适宜症及刺灸方法等。对十四经穴进行了整理和归类,把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结合起来。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一、魏、晋及隋、唐 魏、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由《内经》《明堂孔穴》汇合而成,共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一卷,现仅存第一卷。对经脉腧穴已按气血流注次序排列,开创了循经考穴的先河,完善了 经络腧穴理论体系。 二、宋、元、明、清 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354个,成书次年铸“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很大。 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首次记载了“八脉交会穴”。 宋金时期盛行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穴359 个,是一部针灸专书。 清代重视分经用药;李学川《针灸逢源》:载穴361个,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 |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