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 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 (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 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外侧: 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 4、经气传递特征(流注关系):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5、表里相配特征: 6、脏腑属络特征: 7、相互衔接特征: 肺内 → 手太阴肺经 手大指次指内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侧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手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无名指外侧端 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侧端 肺内 ← 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组成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硚脉、阳硚脉、阴维脉、阳维脉。 (二)命名 «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对经络起统帅、联络和调节作用。 三、十二经别 (一)定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 四、十五络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 五、十二经筋 (一)定义 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二)命名 «说文»:“肉之力也”。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约束骨骼,疏立关节。 六、十二皮部 (一)定义: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分。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卫外屏障作用。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法 (二)分经辩证 (三)循经取穴 (四)药物归经 |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